佛七讲话第五集:领悟生命真谛,唯有往生淨土高深。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7 浏览:723次

佛陀第七十八年说法第二期第四天

这几天很冷,象征着我们的修行。正所谓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念佛七天,大家不要嫌辛苦,要努力,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七日念佛要勇猛精进,勤求觉悟,它不同于一般的念佛。它不同于通常的念佛。通常,念佛是悠闲的,但念佛七却不是。

我们为佛七做准备,以便在理解和行动上帮助大家。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既要强调理解,也要强调行动。有行无悟,易生偏差;有悟无行,易生空虚。悟要兼顾行,行要兼顾悟,悟行并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力量。有力量,就是在念佛时能用上力量。

这是因为人们通常念佛,但只是悠闲地念。没有任何努力。如果有人问你是否在念佛?是的,我在念。如果问你有没有功力,我根本用不上功力。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没有力量。

在佛陀的七天生活中,你带着你所理解的去做,你所做的必须符合你所理解的。理解是开始,行动是结束。在佛教中,文殊菩萨代表开始,普贤菩萨代表结束。

在佛七期间,如果你有能力,就不要只完成佛七。

如果你在那个方便中获得了力量,回去后,不要只是在假期去玩,而是要利用假期精进修行。慢慢地,只要你有了一点实力,你的心就会踏实。

以后,不仅是在假期,这种精进也是一种精进。当你暂时停下工作,闭上眼睛,坐在椅子上时,不妨也这样做。修炼久了,就会慢慢领悟。当你获得一点点成就感时,你的感觉就会不一样。

佛七之后,我做了同样的差事,千万不要再去放松。在佛七中得到一点好处后,要继续修炼,让它慢慢成长,等有足够的机会或机缘时,再回到佛七中来,再一次勇猛精进地修炼,这样自然会有效果。

回去之后,不要放纵自己。尤其是现在,回去后正值除夕,世间法会到处引诱你,使你放松懈怠,这样佛七的功德就会一扫而光。

如果你听我的话,从佛家七步功中得到一点力量,回去继续修炼,对你会有很多好处,不仅能让你成圣,还能与西方结缘。

回去之后,每天都要检讨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让它成为今天的错,而不是明天的错。你的眼睛只盯着自己和自己的缺点。古人云:"常自省其过,勿自讼其短"。久而久之,你虽身在娑婆,却已是西天莲池中人。为什么呢?因为佛国众生与众善同聚,如果你没有善的种子,怎么能往生呢?怎么能进入善人之流呢?因此,不要把今天的过错留给明天。

所以,我们不应该悠闲地打佛七,追求在七天中获得一点点力量。如果一无所获,那就真的要痛哭流涕了。不要怕辛苦。记住:"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再次,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知道是二力法门,就要知道如何修持。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世界是报土。凡夫是不能往生报土的,但我们之所以能往生报土、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依靠佛的力量,我们要对佛有很深的恩德。

二力佛法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

佛经中说,在距离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一尊佛,名叫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有两种力量,不仅要有自力,还要有佛力加持,自力佛力相应,即得往生。

阿弥陀佛的愿力、四十八愿,都是为了吸引众生、度化众生。因此,我们也应该发愿求生。这样,母忆子,子忆母,才能成就来世的缘分。

所以,认识了二力之后,首先要有信心,信阿弥陀佛,信西方极乐世界,信佛的因,也就是往生的果。

因此,"二力 "法门的第一个特点就是 "信"。大家一定能体会到,信就是有自性、有佛性,自性和佛性是一体的,这样才能成就一切。如果三心二意,那就不叫信。

第二个特点是发愿求生。经云:若人有信,当发愿求生彼国。有愿必成,无愿不成。比如,你在学校读书,我发愿这次考试考好,你就可以好好读书。如果没有这个愿望,就不可能努力学习。所以,万事万物都是靠愿力成就的!随愿必成!

佛经中处处劝众生发愿。如果不发愿,念佛也是空的。有愿才有因,有因才有果。所以,《无量寿经》也说,十方众生,若有愿心,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愿生我国就是愿。

佛七讲话第五集:领悟生命真谛,唯有往生淨土高深。

第三个特点是修二力法门,修二力法门就是念佛、持佛。持佛名号的心要像呼唤父母一样。这也是二力。

因此,信、愿、行表明它们是二力法门。二力法门能让你往生西方。你要知道,怎样才能往生西方呢?往生西方要靠自己的力量、佛的力量。如何实现这两种力量呢?信、愿、行。若无信、无愿、无行,二力就无法实现。如果二力不能实现,人就不能出世。

如果你真的有信、有愿、有行,慢慢地你就会有力量,你就能以真正的力量念佛!如果在这七天里,你有一点点力量,回去以后,千万不要放下,有机会就用出来。

今天,希望大家不要被新年冲昏了头脑,以为新年就是快乐的,要知道 "万般皆下品,唯有往生是上品"。

现在开始念佛吧。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菩提佛网 菩提佛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