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放生河蚌在哪里,甘肃敦煌石窟(东晋)——丝绸之路上融贯东西的画廊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8-14 浏览:978次

一、山东哪里能放生红鲤鱼

1、公元前2世纪左右,佛教已传到了中亚阿富汗一带。公元前1世纪时,佛教传入了我国的于阗一带。大约在公元前后,佛教正式传入了中国内地,实际上在此之前,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已经在民间流传了。

2、敦煌地接西域,是我国最早接触佛教的地方。敦煌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的鸣沙山东端,有窟六百多个,其中469个都有壁画和塑像。

3、石窟始凿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或说是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根据莫高窟唐朝的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一叫乐的和尚和一个叫法良的禅师来到这里,在这里开窟修行,称莫高窟(莫高窟一名,最早见于敦编423窟隋代洞窟之《莫高窟记》)。随后在短短的30多年间,竟建造了70多个洞窟,而且很多洞窟从窟型到造像都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盛唐时开凿的洞窟已达1000多个。

4、在敦煌城东南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有一条河由南向北流下,名叫宕泉。宕泉西岸。经千百年冲刷而形成高高的崖壁,石窟就开凿在这绵亘1000多米的崖壁上。崖壁由砾石构成,不宜雕刻,所以用泥塑及壁画代替。敦煌人稀地僻,且气候干燥,上述作品因能长期保存,对研究古代历史和艺术,有着极大的价值。

5、敦煌石窟现存的禅窟很少,北魏至西魏窟22个,隋窟96个,唐窟202个,五代窟31个,北宋窟96个,西夏窟4个,元窟9个,清窟4个,年代不明5个。第267—271这一组洞窟就是最早的禅窟,最初是没有绘制壁画的,直到北凉以后,才开始绘制壁画。这组窟中间是一处较大的长方形主室,正面塑佛像以供观像之用,两侧各开两个仅能容身的小洞,僧人就坐在里面修行。

6、但凿建石窟的目的并不都是为了坐禅,佛教寺院为了更好地宣传教义,吸引更多的信众,便也开凿石窟以供人们观瞻礼拜;另外,越来越多的信众为了表明自己对佛的崇信,往往不惜出巨资开凿石窟,在里面雕塑佛像,绘出壁画,作为自己的功德。

7、除禅窟外,主要流行两种窟形:

8、二是覆斗顶殿堂式。这是仿照中国古代殿堂建筑的内部形式设计的,主室平面呈方形,正面开佛龛,龛内塑像,佛居于中央,两侧依次排列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群像,反映了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洞窟顶部呈倒斗形,倒斗的中心画出藻井图案。

9、早期魏窟仍有塔柱,且前廊如敞口厅。唐窟多是盛期以后的做法或凿10米以上的大佛像,窟前或设木廊(现有的仅几处宋窟)。

10、敦煌艺术,主要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石窟的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

二、宁波何地可以放生王八

1、塑像,最早是北魏时期的,其表现手段比较简单,有佛、菩萨、交脚弥勒等。唐代塑像在造型技巧上达到了高度娴熟的程度,造型洗练,比例适度,此后总的趋向逐渐衰退。

2、莫高窟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连接起来长可达25公里,被誉为世界现存最大的艺术画廊。从北魏迄宋元,显示出各个时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3、北魏的壁画具有原始的粗犷风格。着色用笔雄健壮丽,朴实古拙,层层晕染,立体感很强。色彩方面,以褐、绿、青、白、黑为多,一般多在赭红色的底色上绘石青、石绿、黑等颜色。壁画题材多为本生故事及经变,色彩构图及用笔较粗犷,其中人物、佛、飞天的面貌、花纹等受外来影响较多。隋代的壁画线条流畅活泼,人物情容逼真。用色比较丰富柔和,出现了重染面颊和眉楞的新画法。唐代由于国家统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也进入高度发展的新时期。此期壁画进一步融合了西域兄弟民族艺术和外来艺术的表现技法,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色彩的丰富鲜浓,形态的丰满有力,写实的逼真,意境的深邃和线条的细密流畅,勾勒的娟姣灵活,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时期绘画的显著特点是出现了构图宏伟、色彩丰富的通壁大画,内容多以经变为主,但多用大型寺院、住宅、城廓等作背景,对于建筑的细部如柱、枋、斗拱、台阶、门窗、屋顶、瓦件、铺地、装饰等都有较详细和准确的描绘,色彩上则以线、黄等暖色为主。如《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变》、《法华变》、《维摩变》等10余种。特别是220窟所绘《维摩诘》、《帝王听法图》,堪称一代艺术品的精英。另外还有描写鞍马人物的出行图,如156窟《张议潮出行图》,画面高约1米,长达8米,气势雄伟,构图新颖。其它还有佛教故事和神仙故事等,用色构图都比较丰满充实。总之唐代壁画是莫高窟佛教艺术最为灿烂的时代。五代绘画技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主要表现在世族大姓所建的功德窟中的供养人像和出行图。

4、宋代壁画总的来说,在绘画技巧方面比唐呆板,线描用笔也较拘谨,很少豪迈壮阔的场面。色彩方面多用灰暗的大绿、赭石、茶黑,显露出冷清的情调。

5、西夏时期的绘画艺术,是融合汉、藏、回鹘、契丹等各族文化而形成的独特风格。元代壁画的菩萨,头戴五指冠,佛为螺髻,具有喇嘛教兴起的特点。绘画用色比较沉滞暗淡,很少用红色。在技法上,开始采用淡彩浓墨的湿壁画风格。

甘肃放生河蚌在哪里,甘肃敦煌石窟(东晋)——丝绸之路上融贯东西的画廊

6、元代以后,嘉峪关封闭,敦煌旷无建置200年,莫高窟石窟艺术也戛然而止了。

7、口“修茅茨容身”。草堂重建于北宋,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南北宽约10米,东西长约30米。现存大门内左右厢房,二门内大殿3间。古柏森森,碑石罗列。堂前山石陡峭,有二石对立,其形如阙,传说有凤凰栖息其上,故名凤凰台。背靠仙人崖,双峰对峙,形似两儒士,俗称秀才峰。山上多松柏、古槐、海棠、斑竹。杜甫诗《凤凰台》、《发同谷县》、《石龛》、《泥功山》、《积草岭》诸篇,均作于此。

8、飞龙峡在成县县城东南4公里。东有凤凰山挺拔屹立,西为南山巍峨壮观。山势险峻,峭壁悬空,山谷中青泥河水顺流直下,时而如飞龙击水,浪花四溅,时而似龙潜深潭,蓄势徒发。此处古为成县通往略阳汉沔之要道,至今仍见前人用栈道架梁补路之迹,现存栈道孔32个,口呈方形、圆形两种,横向曲线排列镶嵌于峭壁之上,栈道两端,一条小路时隐时现。小路东南端,现存两座石碑。现栈道虽已废弃,但其云栈挂壁,危径如线,似天造地设之险要景观犹存。

9、西峡颂摩崖在成县县城西10公里鱼窍峡中天井山下。又称黄龙碑。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周围山势陡峭,两山对峙,一泓中流,两峡旁有潭,渊深莫测。俗传有黄龙自潭飞出,因名黄龙潭。潭左侧摩崖成碑,高2米,宽4米。“惠安西表”篆额,正文阴刻20行385字,后有小字题名12行142字,汉隶真迹,笔触遒劲,刀刻有力。记载武都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政迹。碑文右侧刻《五瑞图》,绘黄龙腾空飞舞,白鹿绅颈长鸣,嘉禾簇簇,甘露欲滴,寓意“龙凤呈祥,五谷丰登”,构图精美,刻画精致,历代视为瑰宝,拓片流传甚广。左下10米有汉隶摩崖,俗称桃花碑。东1公里有耿勋摩崖碑,刻于东汉熹平三年(174年),记述汉武都太守耿勋的政绩。

10、鸡头山在成县县城西南约5公里。主峰曰嵋峪,意为“与峨眉山地脉相近”。远望葱茏挺拔,直插云际,周围群山环绕,逶迤起伏。自山底登临,到灵官峡,此处建筑密集,庙宇鳞次栉比。一条林间小径通往龙洞,洞深达数公里,内塑神像甚多,中间一股清泉,传为“神水”,洞口刻有“桃源仙境”四个楷书大字,上为普贤殿。山腰悬崖间一块巨石,状如雄鸡起舞,人称“石鸡”。往上数尺,一“石猴”凌空而立。山上佛阁道观“创自唐,踵于宋,及明为最盛”,历代屡圮屡兴,于今仍飞栋凌虚,檐牙高啄。鸡山东南5公里外一山名凤凰山,传说秦皇当年登鸡山命宫娥吹箫,引得山上凤凰起舞,延至汉代,乃有凤凰栖于其上。诗人杜甫曾作《凤凰台》诗,吟诵其事。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菩提佛网 菩提佛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