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哪里放生松鼠
1、湘西的赶尸,到现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据有赶尸奇俗的湘西沅陵、泸溪、辰奚、叙浦四县人士说:赶尸是不给人看的,赶尸是昼伏夜行的,三更半夜谁敢出去看会走的死人呢?不过,据在四县开旅店的人说:死人决不是用人背着走,确是死人自己象麻雀似的跳着走,因为赶尸的要住旅店,所以他们比较清楚,确是三五具尸体只有一个人赶。据当地人一致的说法: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论其实际形式,说“赶”尸不如说“领”,因为这法师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一面走一面敲锣,使夜行人避开,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在一个以上时,即用草绳把他们联系起来,每隔六七尺一个。夜里行走时,尸体都带着高筒毡帽,额上压着几张画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做着赶尸者生意的旅店,一年到头不关大门,白天是当然不关的,夜里也不关。其用意有那两扇大门后面就是尸体的休止之所,在黎明前到达,入夜后离去,尸体都在门后倚墙而立,天气不好不能走时,可能停留几昼夜。这种旅店的大门,除了过路的赶尸法师以外,是没任何人移动它的,由于对尸体的恐怖,无形中这门后面成了极神秘、恐怖的禁区,连旅店里的工作人员,也没人探头去张望一下,即使明知那里没有什么尸体,也没有人想看神秘的门后边。尸体来去是在入夜以后和黎明以前,其实都是夜间,为便于尸体出入,所以不必关门。关门不外防盗,这种旅店不会遭遇失窃,小偷不敢光顾,即使大胆去偷,也偷不到什么。据说,尸体之所以能跳动,全靠脸上的黄纸画符,所以到个地方停下来,法师立刻就把他们脸上的纸符除下来,否则他们会自己跳出来。抗战期间,重庆打铜街一个住家屋檐下,在门框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代办运尸还湘”听说过“赶尸”这回事的人,看了那张纸条,已知道是赶尸的了,因为他说明了“还湘”,若非赶尸,其营业范围绝不会只限于湖南,同时也不会写明“运尸”那么恐怖,“运柩”岂不较为文雅些吗?这位“代办运尸还湘”的人,是个六十岁的老头,据他说,赶尸的情形,确实如上所说,一点儿都不假,何时何人所创他不清楚,这一怪诞方法,跟“奇门遁甲”有密切关系。他还说:这件事外人难得一见,并不是他们不给人家看,而是没人敢看。他说:这一行业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难行得通,第住宿就成问题。第夜行人不知闻锣趋避,反而来看热闹,非吓死人不可。第许多乡村,村外没有道路,势必经村中,大多数地方是不准尸体入村的,何况是跳跳蹦蹦的活尸呢?同时沿路的居民不懂这一情况,没办法要求他们合作—―听见锣声就把狗关起来,因为尸体是怕狗的,狗咬住尸体衣服一拉一扯,尸体非倒不可,一只狗还容易对付,来上一群,把尸体的衣服甚皮肉咬得乱七八糟。连赶尸的都给咬伤,事情就严重了,但在湘西没有这些困难。为什么会有“赶尸”的营生呢?因为湘西沅江上游一带,地方贫瘠,穷人多赴川东或黔东地区,作小贩、采药或狩猎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岭,山中瘴气很重,恶性疟疾经常流行,生活环境坏到极点,除当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死在那些地方的汉人,没一个是有钱人,而汉人在传统上,运尸还乡埋葬的观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数百里的崎岖山路上,即使有钱,也难以用车辆或担架扛抬,于是有人就创行了这一奇怪的经济办法运尸回乡。一个人可以赶几个尸体,开销自然也小到不可再小了。至于防腐,据说,凡是用这方法运的尸体,自起运到目的地,都不会腐化,不过在起运前就已腐化的,就没法起运了。湘西赶尸,也许是一种神秘的巫术,也许是愚弄人的一种,也许只是为了骗取钱财的把戏,也许仅仅是一种耸人听闻的传闻?是耶非耶,盼读者明辨。
2、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一祖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十七公里的神禾原,南临滈水,西傍潏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时,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3、香积寺曾经是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寺院规模宏大,有“骑马关山门”之说。据《龙禅法师碑》载:“神木灵草,凌岁寒而独秀,夜暗花明,逾严霜而霏萃。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菩萨会真之地。又于寺院造大堵坡(即佛塔),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重重佛事,穷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比丘之异宝。”堂殿、楼台华美壮丽,一如佛经中所说的忉利天宫和释迦牟尼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精舍祗树给孤独园,景色园林,艳丽宜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写《过香积寺》诗予以赞扬:“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但在安史之乱时惨遭洗劫,大量文物遭毁和遗失,颇为遗憾,而一些建筑也在地震和战中的影响下荡然无存。
4、善导塔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亦称善导舍利塔,或称善导灵塔,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舍利塔系青砖砌成,塔顶因年久残毁,现存11级,高33米(据载原为13级),周围广200步,呈正方形,每边长5米,壁厚2米,密檐仿木结构,外观奇古秀丽。历经1300年之风雨浸蚀及地震、兵燹之灾,塔身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善导塔重新整修,塔内有木梯直通塔顶。
5、日本净土宗直绍净宗创立者善导一脉,向来把善导尊为祖师,把香积寺奉为祖庭,《过香积寺》诗还被编入日本小学课本。
6、1956年,香积寺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04月09日,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西安附近的佛教造像遗迹
8、秦始皇拒绝了佛教,据佛教典籍记载,公元前243年,印度僧人室利防等22人携带佛像来到秦都咸阳传教,被始皇驱遣。两百多年后的西汉末年,又有博士弟子景庐在长安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内地佛教之肇始。佛教终于在长安立住了脚,到鸠摩罗什被迎至长安的五世纪初,长安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之一。公元535年,长安城为西魏的国都后,长安附近的石窟造像便逐渐多了起来。唐代前期达到高潮。一千多年来,在关中一带留下了多处造像遗迹,今之所见,比较著名的有10处。即宜君福地水库石窟(西魏)、耀县药王山石刻(北周至金)、彬县大佛寺石窟(率周至唐)、麟游慈善寺石窟(唐)、淳化金川湾石窟(唐)、旬邑马家河石窟(唐至五代)、合阳梁山千佛洞(金)、韩城普照寺(元)、蓝田水陆庵(明)、长安青华山卧佛(清)。以下分别简要介绍:
9、药王山以唐初名医孙思邈的活动而蜚声海内,然而该地的佛教造像活动却早自北魏之初。清末以来不断收集的造像碑石,今已有北魏至唐百余通,其中著名的有始光元年《魏文朗造像碑》、太和二十年《姚伯多造像碑》。东南有摩崖造像,现存23个佛龛,其中以北周所造弥勒菩萨倚坐像最为精美,像高3米,为高浮雕,除右手残断外,其余都完好。弥勒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托莲花,足踏莲台,头光中现出七佛,一派慈祥伟岸之态。弥勒龛左右,盛唐刻有立菩萨、立佛和地藏菩萨,共11尊,婀娜多姿而又雄浑饱满,与北魏的民间风格不同,呈现出高贵健美的皇家风格。而宋、金时期尚未完工的两龛天王像,不仅向我们透露了那个动荡年代里对武力的崇奉,还展示了在石壁上凿造图像的过程。
10、这是陕西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位于长安通往甘肃的交通要道上,如果以长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彬县大佛寺可称作“丝路第一窟”。它共有洞窟百余个,造像1400多躯。西区的几个洞窟约凿于北周时期,东区为其主要洞窟,其中的大佛窟作于唐初。唐武德元年,唐王朝建立伊始,李世民率部在邠州一带与薛举军事集团经过一年的苦战,终获大胜,为纪念死去的将士,李世民下令建造了这个大佛寺,当时名叫“应福寺”。十年后的贞观二年,李世民已为国君,又下令在建立唐朝的全国七个主要战场建立七寺,大佛寺西邻的昭仁寺即为七寺之这两者互为一体。大佛高约20米,背光上刻有“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这应是大佛竣工之日。佛之左右立有二菩萨,各高17米左右。东侧的“千佛洞”窟是一个中心柱窟,与武则天的家族有关,内有“皇堂侄女”等武周时期的题记多处,窟内的造像虽有残坏,但其中扭动身躯的菩萨具有典型的女性特征,从造型和雕刻艺术的角度看,代表了武则天时期高度的艺术水平。另一些具有印度风格的佛像则显示了武则天时期开放的文化心态。
二、兰州哪里放生金鱼
1、麟游因有隋唐九成宫遗址而闻名。该地夏日凉爽,为帝王的避暑胜地,宫已不存,但唐高宗时开凿的慈善寺石窟却保存完好。石窟包括两个洞窟及附近的五个佛龛,原有大篇铭文,现已漫漶不清。据县志载,开凿于唐永徽四年,为著名郎将薛仁贵“奉旨建”。除这一处外,麟游县内还有千佛院摩崖造像,大约都是同时所造。薛仁贵在督造这些石窟后的第二年,九成宫便毁于山洪暴发,薛仁贵又因临危救主而名垂青史。慈善寺石窟现有造像39尊,北窟为三佛,佛高约四米。南窟为立佛一尊,高四米余。两窟相比较,在样式、风格和技法方面都显现出明显的差异:北窟尚存有北朝遗风,佛之面相、发式,袈裟的衣纹都和唐风不同,而南窟立佛则已有中原帝王之相,衣纹也由阶梯式转变为自然起伏。造像精美而博大,这当然与朝廷的直接参与有关。
2、三阶教为隋代僧人信行所创立,因与其他佛教派发生矛盾,又受到朝廷的屡次禁止,所以流传的时间不长。三阶教认为一切佛像是泥龛,不须尊敬,所以今存之三阶教遗迹十分有限,三阶教的石窟就更难见了。金川湾石窟就是一个与三阶教有密切关系的石窟。该窟宽九米,高5米,深五米,内雕一佛三菩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为碎石一堆,尚待修复。从遗迹上看,坐佛高四米多,圆形背光中刻有七尊坐佛。窟内两壁刻满经文,有(七阶佛名经》
3、这是一处不大但有名的小窟,旬邑的三水河沿岸是古代长安通往陕北的一条交通要道,在旬邑境内的数十公里河段两岸,散布着北朝、唐至明清多处石窟,最早有年代者为黑牛窝附近的西魏大统五年石窟,保存较为完好者则是离县城12公里的马家河石窟。该窟为中心柱式洞窟,四壁及塔柱四面均有造像,窟外还有一些小龛,另有一窟位于绝壁之上不能进去。从现有造像风格看,塔柱四面造像刻于盛唐时期,题材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飞天。弟子憨厚朴实,飞天圆胖可爱。四壁的造像则可能晚至五代或宋初,刀法十分洗练概括,刻石如削泥,却又精到细腻,令行家赞叹不已。
4、该窟曾被误认为是唐代所造,因为从造像风格上看,陕西金代(1115—的佛像也表现出向唐风回归的倾向,这两段造像不易区分。梁山千佛洞本名是“寿圣寺石室”,窟内有一段铭文十分明确地叙述了开窟的时间:皇统己巳至贞元二年(1149—,共五年完成。该窟有两根中心柱,和陕北地区的同期石窟形制相同。四壁刻有“千佛”像,但这种“千佛”已不同于北朝千佛,而是菩萨相,即陕北石窟所称“万菩萨堂”,这反映了民众信仰的演变。
5、在名扬海内外的明清古建筑村“党家村”附近,保存有一处元代建筑的大殿:普照寺。殿内现存泥塑五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其风格和延安一带的宋、金石窟非常相似。殿之顶部,分格绘有数十幅图画。计有渡海罗汉、山水、花鸟等内容,每幅均不相同,技法熟练,勾勒精巧,赋色艳丽。分开看时各具其妙,整体看时又像装饰图案散布在天顶。
6、60年代以来,蓝田以出土了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头骨而闻名世界。而在唐代,蓝田却是以著名大寺“悟真寺”而出名的,它和白居易、杜甫、王维、净业、善导等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今之水陆庵,本是悟真寺内的水陆道场,明代时为秦藩王的家祀佛堂。嘉靖四十二年至隆庆元年(1563—请来名佛像师乔仲超,重整塑型,葺修庙宇。今之佛像。基本上是明代风格。该殿泥塑的题材十分丰富,除三佛外,有五百罗汉渡海,有佛传故事,有儒、释、道合一的三教教主像,有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像,还有二十四诸天。在雕塑风格上,和山西一带的泥塑风格十分接近,如双林寺。除了继承宋代以来的的写实技巧外,还受西藏密教造像的影响。它以庞杂的内容显示了佛教艺术在晚期与世俗文化并轨的倾向。
7、青华山为长安旅游胜地,在海拔1768米的山巅,刻有一尊长约12米的大型卧佛,佛像山石连为一体,为高浮雕。像前建有寺庙,并有僧人住持。像旁刻有题记,为道光元年本然禅师创。卧佛像的出现,与清末对佛教的最后一次重新振兴有关。
8、以上我们对西安附近一带的十处佛教造像遗迹作了一次匆匆的巡礼。它前后延绵1300余年,几乎概括了中国佛教造像的各个主要时期,简直就是一部简明佛教艺术史。可以说,不论你是一般游客,是佛教信徒,还是专业学者,都会在这样的巡礼中流连忘返,各有所获。
9、参会人员在听取市佛协工作总结
10、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相关法律法规
标签: